福利视频,稀有资源请前往新站下载:zuisiji.top
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杨紫新剧,一开播,就爆了。
一晚上,冲上平台热播榜第一,全网热度,飙上第二。
然而,口碑却是两极分化。
有人打五星好评:「一夜追六集不过瘾」「第一集不拉跨,全是伏笔」。
有人给两星差评:「剧情悬浮」「导演过度炫技」。
就连心理学专业的观众也意见不一,一种说法是,「心理学不是这样的啊」。
但也有人说,「我就是做心理咨询的,适度艺术夸张并无不可,整体很写实,没毛病」。
其实剧集片尾早就字幕说明了:
有人质疑,有人力挺,我还注意到一种声音,将上述争论全部归结为:粉黑大战。
但,真的只是如此而已?
剧集首播就爆,靠的只是杨紫井柏然的人气?所有的争议,归结为粉黑大战就完事了?
边喝咖啡边熬夜连追六集,终于有资格站出来说一句:这部剧,真没这么简单。
在我看来,争议背后真正的问题是:当国产现实题材都市剧,进入到心理学研究这样的深水区,无可避免地涉及到一系列严肃的社会议题,又要在通俗娱乐性和专业性之间做出平衡的时候,到底该怎么拍?
而《误杀》和剧版《唐人街探案》导演柯汶利这一次,可能为国产都市专业类型,打开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局面。
悬浮?造作?这一次,我想为杨紫新剧说几句话。
炫技?悬浮?我却看出导演的野望
一提起都市剧,国产剧是不是已经习惯了都市红男绿女,衣着光鲜行走在CBD,进入宽敞明亮的办公室,开始新一轮都市爱情?
这么拍,对于柯汶利来说,不难。
但《女心理师》,却偏偏用一系列电影化的镜头,为大众揭开了心理咨询这个略显神秘的行业。
一开场,就是三分钟长镜头,掠过都市人群中各种心理病。只是如此?
注意看,滑着滑板的男生,不就是男二叶家辉?这不就是说,本剧男二,也有心理病。
一镜到底的长镜头之后,立刻就是男主“钱开逸”炫酷登场,有人撞车自杀,如何救?男主开着摩托车撞上了大卡车的挡风玻璃。最后男主和自杀的女子,双双倒地。
男主一开场就飞车救人,变身“蜘蛛侠”,只为耍酷?请注意看他被救的女子,如果追到后面就会发现,这个自杀被救的私生粉可不是一个打酱油的角色。
再接下来,就是男女主双剑合璧。
这一段,又被拍出了动作片的感觉。
女主通过心理咨询了解到跳楼女孩的信息,
通过超出常人的听力,发觉女孩是在学校,特效镜头下的模拟声音,电话这头的数据分析,女主的沉着应对,信号追踪等场面,仿佛一部张力十足的动作大片。
而当女主赶去后劝说不下,
和女孩坠落泳池被男主救起的段落,更仿佛一场最后十分钟营救的惊险场面。
不难看出,这个开场,和许多观众想象的不一样。
因为导演柯汶利从一开始就采用了——“文戏武拍”。
也就是将静态的心理咨询,用更加视觉化、意向化的效果去呈现。
炫技了吗?炫了。
但,影响故事呈现了吗?我看没有。
观众依然能沿着导演的镜头,进入单元剧的第一部分,章若楠饰演的由于原生家庭关系变化影响而产生心理问题的普通女孩尤娜的世界。
视觉呈现,成为了导演叙事的一部分。
这样的视觉化手法下,观众还能看出,导演利用心理咨询过程中使用到的道具——棋盘,通过棋子来代表人物心中的意向,甚至让心理咨询师和病患一同来到棋盘的世界,与他们的潜意识进行对话。
还会用一人称镜头对话感的剪辑手法,打破第四堵墙。
甚至,会采用近似惊悚片的手法,去表现心理层面的变化。
说到底,是用更加戏剧化的视觉呈现去增加剧集的可看性,用更直观的镜头语言设计也让观众理解心理咨询。
“文戏武拍”只是第一招。
导演的敢,更体现在第二个层面——混类型探索。
不难看出,光是前几集,柯汶利已经延续了悬疑、惊悚的风格元素,同时混入爱情、亲情、喜剧。
比如,对于第一则案例的探寻,从少女心理失衡到找出夫妻关系对孩子影响以及孩子卷入家庭矛盾造成的伤害,这不就像一部悬疑推理剧?
又比如,癌症女装离婚不要孩子,真相揭晓带出的多重反转,不让人想起导演过去的作品?
到底是孩子们被母亲遗弃痛苦,还是面对母亲癌症甚至亲人的逝去更痛苦?
没有答案,但,可以看出《女心理师》以女主的心理咨询中心,织开了一张大网,网罗了各种各样的心理病患,带观众一步步深入其中。
而女主的故事又牵涉出了第二重案——
从杨紫饰演的贺顿出场开始,对于她的个人身世就一直没有完整呈现过,只看到倪萍饰演的母亲,她的父亲呢?
大量碎片化的闪回,都在引导观众猜测着贺顿曾经的经历的事情,这是有关女主的第一个谜团。
而本剧男二——突然搬到贺顿旁边的叶家辉,是第二个。
首次见面,他晕倒被女主救了,但是转眼就从救护车中逃跑了,如果说,当初的晕倒都像是他故意的,但是他处心积虑接近贺顿究竟是为了什么?去女主导师家中偷照片又为什么?
注意片头曲中,有一幕正是女主在黑板上写着关于他的内容,其中包括精神病院、F档案、母亲。
是不是,围绕男二,导演还在下一盘大棋?
剧集真正的亮点是什么?
我认为,恰恰是剧集的“炫技”,背后其实是国剧不断精进和升级的制作水平。
旧瓶怎么酿出新酒?
背后都是导演的野望。
但你再往下看,这只是一部带着心理学背景的都市剧吗?
解谜的关键,在于杨紫。
演得太虚?我觉得杨紫演得恰如其分
当然,如果是心理行业内部的观众来看《女心理师》,也会找到一些不那么专业的地方。
但相信很多观众,不是想借剧集去掌握心理行业。
而是借此了解这个领域。
杨紫饰演的女主,在剧中其实更像一个导游,引领着观众一步步进入导演设置的一个个心理学迷局,再走出迷局。
有人说,编剧把杨紫的角色塑造得过于全能,又是心理治疗师又是耳听八方,还赋予了她超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太夸张?
夸张吗?但如果将杨紫的角色理解为,一位心理侦探呢?
就看第一个案件,面对想要跳楼的小女孩,女主沉着冷静面对,在专业的知识技能之下,准确地分析出女孩所在的位置,同时一步步的给女孩做心理辅导,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从这一段可以看出,女主完全遵循了遵循了心理危机干预的六大步骤:1.确定问题
2.保证安全
3.给予支持
4.提出并验证可变通的应对方式
5.制定计划6.得到承诺。
但故事中,还能看出女主和患者的心理攻守,因为在心理咨询中,不同人物,不同身份,都会有从自己利益出发的伪装与流露。
而心理咨询师的责任,就是每一次对话,都离患者的内心,更近一点。
浮夸吗?在现实中,很多人群正是这样得到了救助。不是心理疏导太轻松,而是能够打电话过来的人,原本期待的,就是一场心理抚慰。
又比如女主针对自杀女孩展开的第一次咨询并不顺利,觉察到女孩的问题可能来自于父母,于是征求了女孩父母的意见,进行了一次家庭咨询。这也是现实中的常态。
而通过一场火柴游戏,女主确认了女孩的问题正来自于父母的亲密关系问题,这也是心理咨询常见的技术之一。
但女主真的是全能的吗?
只要接着看下去,就会发现,心理咨询师也犯错。心理咨询师是「人」而不是「神」。
实际上故事一开场,女主就丢了工作,原因是违背了咨询伦理。
剧中,女主因为和来访的家属有接触并被误解,主动因为违反了保密原则,暴露了咨访关系而辞职。
领导最后劝诫她的一句话,是注意边界。
可以看出,女主和所有行业的职场新人一样面对着同样的成长难题。
心理咨询师也更容易自责。
这个职业长期疏导患者心理,实际上自身心理也处于高压之下,所以只有在倪萍饰演的母亲面前,女主才能卸下所有的心防。
我认为,杨紫又完成了一次人物适配度极高的演绎。
无论是提供援助时的专业敏锐,还是回归现实中的温情和脆弱,甚至是对作为心理学行业从业新人的青涩和投入,都演绎地非常精准。
尤其是她的哭戏,依然非常有感染力。但自信看下去,又会发现通过微表情、动作以及语气习惯等细节,杨紫塑造了一个与过往角色都不同的女心理师。
她是指引许多患者突破心理迷局的人,但这个角色的魅力在于,这本身也是一个不断成长和发现自我的过程,在一次次心理咨询中,女主依然试图坚守心理咨询师的底线与良知,这种挣扎,不只局限在心理咨询,也可以推及到女主自己的人生。
在为别人突破心理迷局的同时,女主也直面了自己的心理迷局。
这样的人物塑造,也更能引起每个普通人的深刻共鸣。
起初,你以为它说的是女主如何治愈患者。
然而女主真正打动你的是,如何在治愈别人的同时,治愈自己。
口碑两极?我却要为《女心理师》的勇气鼓掌
《女心理师》的魂是什么?
第一层,心理咨询题材的单元剧,和观众爱看的偶像剧。
展现的是发生在来访者身上的事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兼具真实性、话题性和戏剧性。
而串起故事的男女主,则在双向暗恋中不断靠近,最终爱情瓜熟蒂落。
还有第二层,刻画社会心理问题的现实剧。
故事串联起多个心理患者案例,涵盖面触达不同年龄层面临的各类社会问题:包括校园一角的自杀问题,「原生家庭」中的成长阵痛,近年来高度频发的「产后抑郁」——
职场骚扰带来的心理问题等……
观众跟随着贺顿的视角,在不断触及着这些患者的世界,实际上也在面对自己的内心。
但剧集还是第三层:关照当代人心理健康的治愈剧。
剧集改编毕淑敏的小说,而小说改编自作者真实的咨询案例。
主创打造的这部心理题材剧,探讨的是人性和心理方面的问题,但不光是展现伤口,而是在现实基础上,努力通过亲情、爱情和友情为许多负面情绪的完成疏导。
某种意义上,观众追剧的过程,也是在完成一场特殊的心理咨询。
因为跟随主角视角共同成长、经历的同时,也能从每个相关联的主线、副线故事中找到与自身的共鸣,或许剧集提供的解法不适用于你,但它提供的解题思路,却能帮助你解开生活中一道道心理难题。
剧集当然不够完美,比如第一集叙事过于跳跃,后面女主和男主成立工作室、心扉夜话节目组建这些剧情,还不够细腻,女主展开心理咨询的一些细节没有展开,容易令观众产生误解。
例如女主拿到患者号码,其实是建立在防自杀系统设在公安体系下的基础上,故事表现地不够具体。
但,我依然愿意为这样的剧集拼命鼓掌。
因为它够敢。
因为这个题材,够难。
一个细节是,从毕淑敏小说出版的2007年算起,到现在长达十余年,一个版权期是5年,在这期间,小说经历过两次开发,但都没有顺利进行下去,这一版已经是第三次。
为何这么难?因为过去的心理小说要么写犯罪心理,要么写变态心理,写普通人的心理很有意义,但没有那么惊悚、那么悬念叠出。
怎么拍,才有人看?
这正是剧集最了不起的地方,它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它细致地雕琢,周全地修饰,尽力提高着国产都市剧题材的“广度”。
有人吐槽说,剧集在心理咨询科普方面点到为止,不够深入,不够写实,到头来就真的成了四不像,什么类型的观众都抓不住。
这不正是剧集难以开发成功的原因?
到底怎么才算深入,才算写实?太写实了,好看吗?
我反倒认为,就凭这种对心理学的专注,《女心理师》就足够给整天没正事的国产行业剧上一课。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主任高文斌博士在受邀观片后表示:「心理题材是很难拍的,《女心理师》能做到面向用户,呈现心理咨询和引导大家关注心理健康问题非常值得鼓励。剧中涉及的案例在心理工作中比较常见,对于公众很有普及价值。」
但,意义归意义,相信看到这一定有人问:
这现实吗?这有用吗?
对此,我也想联系心理咨询说一句:面对一颗颗破碎的心,心理咨询,有用吗?
但杨紫饰演的女主,不就是以一种务实低调的理想主义,作为她解开一颗颗心理迷局的钥匙?
心理咨询,未必有用。但又如何呢?
一部剧要做的,从来不是按头观众说:这就是现实,照着做吧。
而是给荆棘密布的心灵,一点温暖的栖息之所。
电视剧不是纪录片,你当然不能照做。
但那种温暖,这种治愈,却是实实在在的。
每个人的心,都是一座围城。
但我们依然可以相信,每座城总有一道密门,只要我们愿意,就终能打开。
这可能才是一部电视剧能做到的,不失希望的自洽——
努力接近现实,最终助力现实的改变。
正因为心理学研究的难度和专业度,这么多年来,国产剧几乎很少涉猎这个题材,正因如此,《女心理师》不可能是一部完美的剧集,但就像一场心理咨询一样,永远不迈出第一步,治愈又何从谈起?
这,也是今天对于《女心理师》的期待。
期待它去到一个国产都市剧从来没有去到过的心理角落。
去寻找每颗真心的,暖暖内含光。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注册